中國證券報 2018-08-08 08:21:03
在部分上市公司頻頻爆出資金鏈緊張、質押爆倉、債務壓頂等利空消息下,控制權轉讓市場大熱,國有資本、互聯網巨頭,以及中小型民營產業(yè)集團展開競逐。業(yè)內人士指出,在去杠桿大背景下,資本市場格局重新洗牌。當前A股估值已具吸引力,三股資金實力雄厚或現金流充沛的資本新勢力涌現出來。
數據顯示,二季度以來,已有46家A股上市公司發(fā)布實際控制人變更公告,遠超往年同期水平。不少昔日資本運作高手陷入困境,但今年有多路新興資本已經悄然布局A股市場。
ST景谷7月3日公告,控股股東小康控股擬將所持公司30%股份以32.57元/股協(xié)議轉讓給周大福投資。同時,周大福投資擬同步發(fā)起部分要約收購,進一步收購ST景谷其他股東持有的25%的股份。交易完成后,周大福投資將成為控股股東,鄭家純將成為公司實控人。
值得注意的是,鄭家純正是鄭裕彤家族的長子,目前控制著香港數家上市公司,此舉意味著香港四大家族之一借此登陸A股。而且此次周大福買殼的溢價率頗高,相比ST景谷前60個交易日的均價溢價接近50%。
在新興資本勢力中有不少已布局多家上市公司平臺。6月樂金健康實控人金道明通過“股權轉讓+表決權委托”方式,將公司5.07%股份轉讓給呂向陽,并將15.26%股份的表決權同步委托,使呂向陽成為公司新實控人。呂向陽是比亞迪的創(chuàng)始人之一,旗下的融捷集團是上市公司融捷股份的控股股東,同時參股了比亞迪和華訊方舟。
雪松控股在2017年拿下齊翔騰達和希努爾控制權之后,2月又與猛獅科技控股股東滬美公司簽署框架協(xié)議,擬通過委托投票權方式取得猛獅科技的控制權。
此外,今年的一個突出現象是,以阿里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頻頻入股A股公司。繼阿里旗下的上海云鑫入股衛(wèi)寧健康和潤和軟件后,7月中旬,阿里系150億元戰(zhàn)略入股分眾傳媒,取得其7.99%股份。騰訊也先后宣布入股了長亮科技、東華軟件、常山北明。
7月20日,萬里股份宣布轉讓公司控制權,接盤方是“中概股”搜房控股的實控人莫天全。公司原控股股東南方同正將其持有的10%股份轉讓給搜房控股子公司家天下,并將持有的剩余6.57%股份的投票權委托給家天下行使。兩年前,搜房控股曾嘗試分拆資產借殼萬里股份,最后以失敗告終。
在大股東爆倉頻現的背景下,“承債式轉讓”和“股權轉讓+表決權委托”成為控股權轉讓的主要方式。在今年7月*ST藏旅控制權轉讓案例中,新奧控股擬受讓國風文化及考拉科技的股權,間接持有*ST藏旅20.34%的股份,*ST藏旅的實控人將變更為新奧控股的創(chuàng)始人王玉鎖。此次就采用了承債式轉讓方式,新奧控股除需支付股權轉讓價款4.12億元外,還要負責清償國風文化及西藏納銘應付各自原股東的債務合計6.78億元。
添信資本認為,承債式轉讓方式的頻繁出現主要與上市公司大股東資金危機有關。買殼方通過承接債務的形式,可以節(jié)省解決復雜債務關系的成本,更方便地收購控制權。
新興資本為何在控制權轉讓市場不斷涌現?
東北證券研究總監(jiān)付立春表示,在金融去杠桿過程中,這其實是整個資本格局發(fā)生了大的轉換。一方面,上市公司控股股東,以及昔日知名的資本大鱷,由于股權質押爆倉,資金鏈斷裂,不得不賣殼;另一方面,而以新經濟為代表資金實力比較雄厚的新興資本看重A股上市公司股權。特別是謀取控股權,除了看中殼價值,也有資本運作打算。
長城證券并購部總經理尹中余認為,近期上市公司殼價下降幅度很大,從高峰期的一百億元降至現在的四五十億元,下跌50%-60%。當前上市公司的市值處于較低水平,具有較大吸引力。而IPO審核趨嚴,手上握有優(yōu)質資產的資金方也愿意通過買殼方式尋求資產證券化。
以新奧控股為例,作為一家依靠建液化氣站、承包市政工程起家的公司,新奧控股先后進入地產、文化、健康、旅游等多個領域。如今,王玉鎖的資本版圖里面,除了2001年在港交所上市的新奧能源,還有A股3家上市公司新奧股份、新智認知,以及新接盤的*ST藏旅。
業(yè)內人士分析,近期A股控制權受讓的主角有三類,第一類是最近大熱的國有資本;第二類是以阿里、騰訊為代表的新經濟資本,他們不能簡單地被認為是產業(yè)資本,其背后金融資本屬性也很強;第三類是中小型民營產業(yè)集團,這將是未來發(fā)展趨勢。因為產業(yè)資本有自己的實業(yè)做基礎,有相對穩(wěn)定的經營性現金流,而且買殼杠桿相對于私募沒那么高,單筆投資較大。
長江證券認為,阿里和騰訊動作共同點在于,通過資本方式入股具備卡位優(yōu)勢的傳統(tǒng)細分龍頭,搶占醫(yī)療、金融、出行等企業(yè)用戶業(yè)務入口、支付入口、大數據入口。
某大型私募負責人表示,控制權轉讓的邏輯開始從“殼買賣”的邏輯向產業(yè)邏輯轉向,產業(yè)資本在控制權轉讓中的角色愈發(fā)重要。“具有相當實力的產業(yè)資本在收購上市公司控制權后,更容易在資產整合上取得成功。因為他們懂產業(yè),所以不但具有價值判斷能力,還具有資產整合能力。”他說。
7月以來,隨著控制權轉讓升溫,股權轉讓概念股被市場熱炒。西安飲食、欣龍控股等個股因股權變更,連續(xù)5日漲停。
西安飲食7月20日公告,收到公司實際控制人西安市國資委通知,西安市國資委持有的西旅集團100%國有股權擬無償劃轉至西安曲江新區(qū)管理委員會。若完成上述劃轉,西安曲江新區(qū)管理委員會通過西旅集團擁有西安飲食32.92%的股權,成為公司新實控人。
華塑控股7月26日公告,收到控股股東西藏麥田通知,西藏麥田及其股東浙江浦江域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,已于7月24日與湖北新宏武橋投資有限公司簽署了《關于債權債務處理之框架協(xié)議》。框架協(xié)議約定,作為浦江域耀、西藏麥田對新宏武橋母公司湖北資管所負債務的擔保措施,浦江域耀擬以讓與擔保的方式將其持有的西藏麥田100%股權變更登記至新宏武橋名下,可能導致公司實際控制權發(fā)生變更。雖然華塑控股重組方案尚未落地,但股價至今已上漲44%。
上述私募人士指出,股權轉讓概念曾在2014年、2015年紅極一時,當時各路資金攜杠桿大量殺入,相關個股股價一飛沖天。但去年宣布實控人變更后,很多上市公司股價都沒什么變化,有的還會下跌。這是因為中小市值公司股價大跌,資產注入很難獲得批準。也就意味著即使收購一家公司,后續(xù)運作的空間較小。而近期重新升溫的股權轉讓概念,更多是游資“捕風捉影”式炒作。
他提醒,控股權轉讓背后意圖很多,有的是大股東面臨資金壓力不得不轉,有的是新晉大股東有重組需求,甚至不排除有些股權轉讓是為了拉抬股價。目前,在去杠桿、嚴監(jiān)管背景下,一些跨界并購和借殼受到嚴格監(jiān)管,借殼上市成功率不高,買賣雙方撮合成功難度大。投資者應該關注新晉大股東的背景和真實意圖,不宜盲目參與炒作。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