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經濟新聞 2017-02-23 00:59:11
轉型時期即使要穩(wěn)增長,也不能完全走過去過度依賴“鐵公基”的老路。為此,政策上需要注意在投資領域鼓勵更有效率的投資,不能只由政府唱獨角戲,應該大力鼓勵民間投資。
周子勛
作為觀察2017年中國經濟社會發(fā)展的一個重要窗口,近期各地密集出爐的重大項目投資計劃值得關注。從各地公布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來看,部分中西部地區(qū)的2017年GDP增長目標或固定資產投資目標較2016年有所提高。
在23個已公布目標增速的省份,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的規(guī)模已超過45萬億元,相當于2016年全國投資規(guī)模的75.4%。部分省份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明顯超預期,中金公司估算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可能在10%左右,高于2016年的8.1%。除各省份公布的數(shù)據(jù)外,國家發(fā)改委也公布了重大投資項目的最新進展:1月,發(fā)改委共審批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8個,總投資1539億元,主要集中在水利、交通、能源等領域。
今年全國兩會下周即將舉行。市場普遍預期,今年經濟增長可能仍然會定出區(qū)間目標。中國經濟可以接受的是小幅、逐步的增速放緩,也就是L型增長。擴大總需求的手段離不開投資,尤其是在經濟艱難轉型時要維持一定速度的增長,擴張財政政策,其作用不可或缺。
可以看到,2016年中國經濟之所以能確保6.7%的增速,固定資產投資能維持8.1%的增速,包括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在內的固定類投資無疑起到了關鍵作用。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16年第三產業(yè)投資對投資增長的貢獻率大幅提升,增長10.9%,已經成為拉動投資增長的主要動力。其中,基礎設施投資比上年增長17.4%,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19.9%,比上年提高1.5個百分點。房地產開發(fā)投資比上年增長6.9%,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14.7%,比上年提高12.8個百分點。而從2016年各地經濟實際增速和名義增速來看,中國經濟呈現(xiàn)西部最快、中部次之、東部放慢、東北最弱的特征,2016年平均實際經濟增速分別約為8.6%、7.7%、7.6%、3.5%左右??梢园l(fā)現(xiàn),西部和中部目前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。
如果2017年我國經濟增速要維持6.5%左右,那么就仍需適度擴大基礎設施投資規(guī)模。有分析人士預期,2017年的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不能過低,如果投資增速降到9%之下并且持續(xù),6.5%的經濟增長率有可能維持不住。因此,維持10%或以上的投資增速,對于今年的穩(wěn)增長有一定的必要性。
現(xiàn)在的問題是,在哪些領域要保持一定的投資增速?過去可以依靠的是房地產、基礎建設、制造業(yè),但今年的形勢已有很大變化。今年的房地產投資將受到調控的明顯影響,而制造業(yè)投資主要是企業(yè)根據(jù)自身的盈利和生產意愿來調整,今年也難以有明顯起色,就剩下基建投資被寄予厚望。
國內機構的研究認為,今年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改善最大可能是來自基建,2016年全年基建投資名義增速為15.7%,而今年的基建名義增速可能高于去年,可能回升到16%~20%區(qū)間。毫無疑問,基建是調結構時期維持經濟的重要投資領域。尤其是國內相當一批重大基建投資項目都是由政府驅動,由國有企業(yè)來主導,更受到各級政府的青睞。以2016年為例,我國基建投資共15.2萬億元,其中主要集中在市政、交通運輸和電力行業(yè)。
值得關注的是,隨著《中長期鐵路網規(guī)劃》的修編,地方版的中長期鐵路網規(guī)劃也展開修編,大幅提高了鐵路投資。而國家發(fā)改委將鐵路項目審批權進一步下放,將點燃地方鐵路投資的熱情。國家發(fā)改委下發(fā)《關于進一步下放政府投資交通項目審批權的通知》指出,列入國家批準的相關規(guī)劃中非跨省的新建(含增建雙線)普通鐵路項目,鐵路總公司投資為主的由鐵路總公司自行決定,地方和社會投資為主的由省級政府審批可行性研究報告。據(jù)權威人士透露,今年鐵路新開工項目將達35個,計劃投產新線2100公里、復線2500公里、電氣化鐵路4000公里,石濟客專、武九客專、西成客專、寶蘭客專等項目將在今年開工建設。中國鐵路總公司提出的2017年鐵路建設計劃任務是,全國鐵路行業(yè)投資保持去年規(guī)模,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固定資產投資計劃。這意味著今年的鐵路投資仍將超過8000億元,并有望再創(chuàng)新高。近日,各地陸續(xù)公布了今年重大項目建設計劃,其中鐵路仍是重頭戲。
但巨大投資規(guī)模的資金來源令人擔憂。整體來看,2016年的地方財政收入情況是少數(shù)地區(qū)樂觀,大部分地區(qū)不樂觀。這種形勢對于2017年的中國經濟來說,無疑是一個隱憂。
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對于地方來說是真金白銀的地方利益,是地方政府可以支配的主要資源。2016年地方收入情況的背后,反映了國內實體經濟發(fā)展的普遍低迷,也反映了房地產增速放緩對地方財政的顯著影響,同時也揭示出國內企業(yè)的處境普遍不夠樂觀。
從某種意義上說,維持2017年的經濟增長,不能只靠投資,尤其不能只把基建投資視為經濟支柱。
有專家指出,如果一味強調基建投資,很可能回到過去大上“鐵公基”的時代。
國內投資對于利率價格的信號并不敏感,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近兩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走勢較為平緩。此外,國內投資效率不斷降低,因此,轉型時期即使要穩(wěn)增長,也不能完全走過去的老路。針對最新的形勢變化,政策上需要注意兩個方面:一是在投資領域要鼓勵更有效率的投資,不能只由政府唱獨角戲,應該大力鼓勵民間投資。二是要重視和鼓勵消費增長。
(作者為《中國經濟時報》社評理論部評論員)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(lián)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(lián)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(xiàn)在本站,可聯(lián)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