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-11-15 01:19:48
每經記者 黃晟 發(fā)自江蘇南通
11月10日早晨6時25分,江山股份(600389,SH)農藥三廠一車間突發(fā)爆炸事故。事故造成多名工人不同程度受傷,其中兩人傷勢較重,已入院治療。目前,事故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。
這是江山股份自8月8日江山農化氯堿分廠發(fā)生過氯氣泄漏事件、8月17日停電事故以來的第三起事故。短時間內事故頻發(fā),江山股份安全監(jiān)管備受質疑。
11月10日凌晨再發(fā)事故
11月10日上午11時左右,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趕到了現場。事故地點緊靠江山路邊,多名工人正在屋頂用彩條塑料布遮蓋爆炸現場。不少身穿江山農化工作服的工人在清掃爆炸后的殘渣。廠房外的鐵柵欄邊還滾落著一塊變形焦黑的鐵皮,空氣中彌散著輕微的農藥味。在場的工人們拒絕向記者透露情況,記者試圖向相關負責人了解情況也未果。
“是農藥三廠草甘膦生產堿解車間堿解釜發(fā)生爆炸,爆炸產生的沖擊力讓數公里外的居民感覺到震動。事故中有五六人受傷,兩名受傷嚴重的已住院,其他都是被玻璃(爆炸致玻璃破碎)劃傷的,因此不太嚴重。車間部分設備受損,圍墻外手臂粗的樹干被折斷,爆炸濺出的液體導致部分植物綠葉枯黃。”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江山農化的車間主管透露。
在南通開發(fā)區(qū)瑞慈醫(yī)院的急診室,一名護士告訴記者,共有6名江山農化的工人前來就診。目前有兩人住院,其余已離院。燒傷的病人在急診病房,有一名傷員在住院部的骨科病房,情況比較嚴重。
11月10日下午,南通經濟技術開發(fā)區(qū)管委會通報稱,當日6時25分,江山農化農藥三廠草甘膦生產堿解車間堿解釜發(fā)生爆炸事故,造成一名操作工腳踝骨折。車間部分設備受損,事故未對周邊環(huán)境造成影響,事故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。
早在今年8月8日晚間,江山股份農化氯堿分廠發(fā)生氯氣泄漏事件,對周邊工廠工人及附近居民造成一定影響,確認26人因吸入氯氣引發(fā)咳嗽、頭暈等中毒癥狀留院治療。
當月,由開發(fā)區(qū)安監(jiān)部門牽頭成立的安全生產專項督查組,對江山農化的氯堿、農藥、化工、包裝、儀電、熱電等全部10個分廠開展為期4天的全面深入的安全檢查,幫助江山農化在安全生產上早日“脫胎換骨”。
然而在8月17日凌晨,南通供電公司專供公司的110千伏專用供電線路(江農線)上的9號、10號兩只鐵塔受突發(fā)雷雨大風、局部龍卷風襲擊而倒塌,同時大風導致專供公司的10千伏備用電源斷電,造成公司生產裝置全面失電,給公司造成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預計超過1000萬元。公司董秘宋金華向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表示,事故的發(fā)生不排除部分人為原因的可能。
董秘:我們也在反思
“四個月里數起事故,為何未出公告?”宋金華表示:這符合上海證劵交易所及證監(jiān)會的要求,因為上市公司出公告有一定的要求,兩次有人身傷害的事故社會影響雖然大,但尚不符合出公告的條件。8月17日受自然災害斷電的事故,社會影響雖然小但給公司造成的經濟損失非常大。出公告不是以社會影響力來考慮的,而是多方面綜合考慮。
對于11月10日的農藥三廠草甘膦生產堿解車間堿解釜發(fā)生爆炸事故,宋金華表示,存在人為因素比較多,對員工培訓方面存在問題,因為是新員工,應急方面不熟練。但具體事故的原因尚在調查中,不方便多言。
而對于8月8日晚氯堿分廠發(fā)生的氯氣泄漏事件,宋金華則表示事故原因系公司的德國進口設備氯氣壓縮機發(fā)生故障,造成儀表裝置信息傳輸異常,生產系統(tǒng)自動連鎖停車,此過程中氯氣外溢。“自從搬到新廠區(qū),不幸的事情是接二連三地發(fā)生。損失最嚴重的是8月17日斷電事故,損失超千萬,大風不僅造成兩只鐵塔倒塌,使專供公司的備用電源同時斷電,在此影響下,生產裝置被迫全面停產。由于同時緊急啟動了全公司的失電應急預案,所有生產裝置安全停車。”宋金華表示。
據悉,公司此前曾預告,受草甘膦價格低迷、人民幣升值等因素的影響,上半年凈利潤為虧損2350萬元。近三年來,由于2008年的產能擴充后主營產品草甘膦市場迅速轉為過剩,江山股份業(yè)績一直不理想,2009年公司凈利出現虧損;2010年由于1.4億元政府補助的入賬,江山股份驚險躲避被ST的命運;2011年,一季度公司凈利虧損約3419萬元,而此前公司發(fā)布的半年報同時顯示,凈利潤預虧2350萬元。
對此,有分析人士認為,如果下半年公司不能扭轉主營的頗勢,全年虧損或難避免。
“四個月內數起事故,安全監(jiān)管是否存在問題?”宋金華對此表示:公司對安全生產方面要求是非常非常嚴格的,從上到下有一整套的制度和管理班子,尤其是自8月8日那次重大的氯氣泄漏事故后。
“安全生產問題是公司的頭等大事,每周都有學習班和專題教育,公司領導層逢會必講安全生產問題,各部門也都立下了軍令狀,可惜事故還是發(fā)生。我們也在不斷地反思和總結。”宋金華表示。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系。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:021-60900099轉688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每經訂報電話
北京:010-58528501 上海:021-61283003 深圳:0755-83520159 成都:028-86516389 028-86740011 無錫:15152247316 廣州:020-89660257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